08
以媒體藝術作為工具
楊嘉輝的跨界聲音實驗

楊嘉輝 Samson Young(下稱Samson)的作品往往與聲音有關,成為藝術家之前,他受過的正統音樂訓練為他埋下了紮實根基,以使他的創作路向能夠藝術與音樂雙線並行發展。Samson擅長藉助科技營造跨媒體經驗,探討聲音帶給他的反思,例如在「消音狀況」系列展現的場景中,本身應由某一層旋律或聲音主導的片段,如交響樂演奏或舞師演出等,表演者卻按Samson指示,以不奏出某一層的聲音的前題下表演,呈現了當中的矛盾,讓觀者「聽見」旋律下面的其它聲音成分。Samson的作品試圖讓觀者重新去「聽」或「看」,覺知已存在之物種種形態背後更深層的意義。

聲音從始具備「材料性亅,就像木與泥土是素材一樣。

在現今科技的幫助之下,Samson對聲音的關注得到最大發揮,他在大型研究項目《喪鐘為誰而鳴:一段在衝突的聲音歷史中穿梭的旅程》裡,花了兩年時間實地考察研究,選錄了世界各地的鐘聲,為其建立完整的資料庫,探索他對種族、宗教衝突、歷史戰爭等議題的思考。這些材料與檔案,往後被他譜成管弦樂樂章《鐘為誰鳴》,由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奏,並合成了他所錄下的鐘聲與旁白,成為完整故事。當問及聲音藝術的起源,他認為與科技有莫大關係:「聲音藝術的討論不可與科技分割,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,聲音源和聲音分不開,音樂偏向停留在表演藝術的範疇。」那意思即是說,如果想聽到青蛙叫聲,在有錄音科技以前,必須是在青蛙左近;想聽音樂演出,就需在演出現場。有了錄音技術後,聲音變得可被記錄下來,更變得可被處理:「你可以通過剪接去操縱它,如節奏的快慢,聲音從始具備「材料性亅,就像木與泥土是素材一樣。」

聲音除了能夠被錄下來複製,近代科技亦令聲音可被模擬或重塑,大大改變了音樂或聲音藝術的創作方式。Samson詳細說明:「假如你想使用電腦模擬真實樂器的聲音,有幾種方法,其中一種稱為physical modelling(物理模型),比如去模擬敲響一隻杯的聲音時,我可輸入一些細節,以形容物件的大小、所造物料等,即是它的一些物理特性,去讓電腦產生聲音。」

Possible Music #2, 2019. 3D-printed nylon, soft pastel, Jesmonite, polyurethane foam, timber, plywood, plaster, paint, bronze, 16-channel sound installation, 10 short compositions at regular intervals. Image courtesy: Talbot Rice Gallery,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the artist. Photo credit: Sally Jubb.

Installation view of “One Hand Clapping” at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, New York, May 4–October 21, 2018. © Samson Young.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. Photo Credit: Ji Hoon Kim, New York/Seoul.

這種技術其實早於70年代已經出現,但當時電腦速度不夠快速,往往需長時間運算才能聽到效果:「現在的電腦愈來愈快,加速了物理模型的運算,模型亦進步了,我與愛丁堡大學合作的項目裡,便以一個頗為精準的小號物理模型,創作了一件多聲道的聲音作品。」

Samson中學時期接觸音樂,在澳洲留學時選修音樂,畢業後回港,曾短暫於香港大學工作,後來在該校進修作曲,留港期間認識了一些媒體藝術家,包括當時Videotage(錄映太奇)的一位技術經理劉柏基( Christopher Lau)以及詩人朋友Ron Lam,令他接觸到媒體藝術:「我那些非音樂的影響是從朋友而來的,學校並沒提供這方面的訓練,我是在那時開始,直至往後離開香港,都有繼續做一些非音樂的東西。」他們當年組織了名為Emergency Lab的團體,一起創作,及後隻身前往美國攻讀博士時,他開始學習使用各種媒體工具進行個人創作。

傳統音樂訓練講究技巧,研習的人需下功夫苦練,才能達到演奏標準,Samson認為媒體創作人對工具的應用,由學習、消化到應用,對比之下有一個更快的周期:「媒體藝術家們對工具的態度是不同的,他們不會感到要先征服那工具,才能將之變成個人表述的媒介。」這種態度與音樂全然不同,讓他在創作上有更多選項:「雖然我在作品中會運用科技,但我並不算選擇了媒體藝術,這些都是我的試驗。我的試驗可以是作曲,其實我又會寫作 ,亦會做與科技有關的事,這都是我試驗的一部分,但我沒有停止過作曲,如一些最傳統的音樂,我並沒有停止過。」他以其工具性去看待媒體藝術:「例如我做動畫,未必會詳細思考動畫媒介本身,我會想到該用什麼動畫,或這作品是否需要添加動畫,對我而言,它是其中一個工具。」

這或許與他的創作過程有關,亦關乎藝術對於他的意義:「對我來說,藝術是用來處理問題的,當我去思考某些事情時,會以這方法過濾,這不算很特別,大家都有不同的方法感性地去理解世界,有些人喜歡種花,有些人喜歡烹調。」Samson則選擇以藝術去理解世界,切入點大多數是聲音,卻又不受它所限。在過程中,他選擇合適的媒介去表達思考過程:「我的創作過程是非線性的,我會參考許多不同書籍,在閱讀過程中嘗試去做,這又會驅使我閱讀更多,如遇到工具的問題需要克服,便去學習或請教別人。」

他思考的主題亦沒特定範圍,每段時間都有異:「有一段時間我會談邊界,例如有幾年做了《Canon》(卡農)、《Nocturne》(夜曲),透過音樂去談政治。在剛過去的一兩年,我與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的作品《Possible Music》,以科技為主,現在我創作的作品,與形式的關係多一點,但通常不同時期的作品會有點重疊,我的傾向是思考完一個範疇,創作了幾件作品,就會繼續前行。」看Samson個人網站的音源庫和展出列表,足見他的確不間斷地持續探索著各種主題和形式,把思考化為了數量可觀的作品。

他以其工具性去看待媒體藝術:「例如我做動畫,未必會詳細思考動畫媒介本身,我會想到該用什麼動畫,或這作品是否需要添加動畫,對我而言,它是其中一個工具。」

Muted Situation #22: Muted Tchaikovsky’s 5th, production still, 2018.

Possible Music #2, 2019. 3D-printed nylon, soft pastel, Jesmonite, polyurethane foam, timber, plywood, plaster, paint, bronze, 16-channel sound installation, 10 short compositions at regular intervals. Image courtesy: Talbot Rice Gallery,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the artist. Photo Credit: Sally Jubb.
Installation view of “One Hand Clapping” at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, New York, May 4–October 21, 2018. © Samson Young.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. Photo Credit: Ji Hoon Kim, New York/Seoul.
Muted Situation #22: Muted Tchaikovsky's 5th, production still, 2018.
字幕
photo credit: Possible Music #2, 2019. 3D-printed nylon, soft pastel, Jesmonite, polyurethane foam, timber, plywood, plaster, paint, bronze, 16-channel sound installation, 10 short compositions at regular intervals. Image courtesy: Talbot Rice Gallery,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the artist. Photo Credit: Sally Jubb.
photo credit: Installation view of “One Hand Clapping” at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, New York, May 4–October 21, 2018. © Samson Young.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. Photo Credit: Ji Hoon Kim, New York/Seoul.
photo credit: Muted Situation #22: Muted Tchaikovsky's 5th, production still, 2018.
楊嘉輝

楊嘉輝,跨媒體藝術家,創作領域涉獵聲音、錄像藝術、舞蹈、裝置藝術、多媒體藝術等。他曾受專業作曲訓練,2013年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音樂博士學位(作曲專業)。

2017年,他代表香港參加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,並於香港館舉辦個展。此外,他也曾於世界各地多個重要藝術場地舉辦個展,包括阿姆斯特丹De Appel藝術中心、杜塞爾多夫美術館、愛丁堡大學塔爾波特·瑞斯美術館、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、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(CFCCA)、香港M+展亭、東京森美術館及京都建仁寺兩足院等等。

他曾參加世界各大著名藝術機構所舉辦的群展,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、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館、紐約Performa 19雙年展、悉尼雙年展、上海雙年展、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、首爾MMCA國立現代美術館和卡塞爾文獻展之卡塞爾電台廣播等等。他曾獲頒發寶馬/巴塞爾藝博會藝術之旅獎項、香港藝術發展局年度最佳藝術家獎、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節的奬項及彭博新一代藝術獎。2020年,他榮獲首屆希克獎。他的作品現藏於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、香港M+博物館、東京森美術館、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、卡蒂斯特基金會等多個重要收藏機構中。

Samson Young

Multi-disciplinary artist Samson Young works in sound, performance, video, and installation. He graduated with a Ph.D. in Music Composition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2013.

In 2017, he represented Hong Kong at the 57th Venice Biennale. Other solo projects include the De Appel, Amsterdam; Kunsthalle Düsseldorf; Talbot Rice Gallery, Edinburgh; SMART Museum, Chicago;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n Manchester; M+ Pavilion, Hong Kong; Mori Art Museum, Tokyo; Ryosoku-in at Kenninji Temple, Kyoto; and Monash University Museum of Art, Melbourne, among others.

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include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, New York; Gropius Bau, Berlin; Performa 19, New York; Biennale of Sydney; Shanghai Biennale; National Museum of Art, Osaka;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, Seoul; Ars Electronica, Linz; and documenta 14: documenta radio, among others. In 2020, he was awarded the inaugural Uli Sigg Prize. His works are in the collections of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, New York; M+ Museum, Hong Kong; Mori Art Museum, Japan; and Kadist.

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 Connecting the Dots →